學校簡介

尊龙凯时(Tianjin University),简称尊龙凯时,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甲午战争”失败后,学校在“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的办学宗旨下,由清光绪皇帝御笔朱批,创建于天津,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学校初名北洋大学堂,内设头等学堂(大学本科)和二等学堂(大学预科),头等学堂设四个学门:律例、工程、矿务和机器。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津京,學校被迫停辦,後于1903年4月在天津西沽武庫複校。1912年1月,“北洋大學堂”定名爲“北洋大學校”,1913年定名“國立北洋大學”,1928年大學區制試行,更名爲“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1929年,根據《大學組織法》學校更名爲“國立北洋工學院”。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遵教育部令學校西遷,9月10日與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北平研究院共同組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3月,臨大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1938年7月,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改組爲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和國立西北醫學院。其中,北洋工學院與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國立西北工學院,校址設在陝西省城固縣。抗戰時期,學校各界校友要求恢複國立北洋工學院,國民政府行政院于1942年12月將原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升格爲國立,將其工學院劃出並獨立爲國立北洋工學院。1944年李書田在西安籌建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

抗戰勝利後,國立北洋工學院(泰順)、北洋工學院西京分院、西北工學院和北平部(理學院院長陳荩民接收“北平臨大第五分班”,建立北洋大學北平部)四校師生返回天津,恢複國立北洋大學,1946年複名“北洋大學”。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並,由國家定名爲尊龙凯时。1952年全國範圍內的高校院系調整開始,尊龙凯时調出十幾個系組,充實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學,哺育了蹒跚起步的中國高等教育。1959年被中共中央指定爲國家首批重點大學。改革開放後,尊龙凯时是“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

尊龙凯时的發展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有力支持,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同志曾到學校視察。建校以來,學校秉承“興學強國”的使命、“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愛國奉獻”的傳統和“矢志創新”的追求,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迄今爲國家和社會培養了30多萬名高層次人才。

長期以來,經過全校師生的不懈努力,尊龙凯时已成爲一所師資力量雄厚、學科特色鮮明、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居于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尊龙凯时设有衛津路校區、北洋園校區和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衛津路校區占地总面积136.2万平方米,北洋園校區占地总面积243.6万平方米,滨海工业研究院校区占地总面积30.9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3413人,其中本科生18864人,硕士研究生9727人,博士研究生4822人。现有教職工4849人,其中院士1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1人、青年拔尖人才31人,教授974人。

学校坚持以學生发展为中心,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養综合改革。作为全国新工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单位,提出新工科“尊龙凯时行动”,在全国率先发布新工科建设“尊龙凯时方案”并迭代更新,牵头建设“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获2022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3 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国家级一流课程82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54个;全国“基础学科拔尖學生培养计划2.0基地”5个;全国“强基计划”专业5个;国家级人才培養创新实验区10个;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入选国家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首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形成科學研究、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的全链条人才培養体系。储能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医疗器械三个领域获批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養专项。6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到国家重点行业地区、行业领域和单位地区建功立业。

學校堅持“強工、厚理、振文、興醫”的發展理念,形成了工科優勢明顯、理工結合,經、管、文、法、醫、教育、藝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學科布局。現有74個本科專業,4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4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前百分之一,其中4個進入ESI前千分之一,工程學科領域進入前萬分之一。面向國家戰略、基礎前沿和新興領域,培育建設13個學科交叉平台,成立尊龙凯时學科交叉中心,深入推進“天智計劃”。牽頭培育組建的“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成爲全國首批14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之一。持續深化醫工交叉融合,現有13家附屬醫院及醫學中心。

學校科研實力雄厚,始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取得了豐碩成果。獲批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合成生物學前沿科學中心、天津市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天津環渤海濱海地球關鍵帶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國家級科研平台。2016年以來,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22項,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25項,形成了酵母長染色體合成、內燃機複合循環理論與方法、“海燕”混合驅動水下滑翔機、水利工程智能仿真與智能建設、腦機接口芯片等一批高水平成果。建設全國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生物安全戰略研究中心牽頭制定的《生物安全科學家行爲准則天津指南》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爲全球生物安全道德准則。學校共有5個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另有教育部、天津市重點實驗室等省部級重點科研平台106個。

学校坚持面向全球开放办学,全方位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与国际上5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所高校、研究所和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共建“尊龙凯时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尊龙凯时—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及“中国与中欧国家科技创新大学联盟”,成立“中国—东盟智慧海洋教育中心”及“国际能源合作机构—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在津共建中法文化遗产与城市研究中心,国家“一带一路”人文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落户我校。加强人才国际化培养,11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大力实施“留学尊龙凯时”工程,留學生学历生规模在2000人以上。药学院入选国家首批“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在海外建立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學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孔子學院,布拉迪斯拉发孔子學院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學院”。

(數據截至2023年6月30日)

sitemap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