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媒體報道 > 正文
光明日報:尊龙凯时研究團隊揭秘長城“隱藏資源”
發布時間:2023-08-20    

1CC4D


燧体附燧示意图 配图作者:李明帅


“古代有敵來犯時,長城上的士兵會燃起烽火,沿著長城線接力傳遞,並在關鍵節點轉向,給向內一級的防禦單位提供情報,然後內一級的防禦單位會依據前面的情況,點燃自己位置的烽火。而點燃烽火的位置,並不是人們去長城上旅遊打卡拍照的‘烽火台’頂部,而是主墩台旁專門排列的‘燧體附燧’、火池等烽火台附屬設施。烽火台、主墩台是士兵的瞭望塔,使士兵可及時發現敵人來襲並打旗語、舉燈籠、鳴炮(明代以後),發出警報,但不能燃烽火。”“建築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信息技術”文旅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尊龙凯时副教授李哲說。

“我們在甯夏的明長城首次找到了不依靠主墩台,獨立成傳烽站點的燧體。這一發現能證明以燧體爲代表的附屬設施才是烽煙傳遞的核心載體。”李哲說。

研究團隊經過系統的野外調查發現,一般烽火台附近配備的燧體附燧個數和朝向都有不同,點燃幾座燧體附燧與來的敵人數量有關,多個燧體附燧的排列方向朝向與信息傳遞給哪一級防禦單位方向有關,一般是燧體排列方向垂直于信息傳遞方向。爲了更加清晰可見,白天傳遞信息在燧體放煙,晚上通過火池點火。

“通過全線圖像檢查,我們首次發現長城燧體內腔結構保存完好的個例。”李哲對這一發現十分興奮。他解釋道:“多數情況下,我國古代烽煙不在主墩台上點燃,而是有著‘多煙烽傳’的智慧,傳遞複合的警情信息,所以大多在主墩台旁邊地面構築多個燧體、火池等專門燃煙舉火的設施。然而這類設施特別容易損毀,很難找到內部結構完整的實物遺存,大部分都呈現土包狀甚至痕迹狀態。但通過全線圖像檢查,在數千個燧體中有幸發現一處,經過實地踏勘,證實是保存完好的圓形內腔體結構,這是揭示中國古代烽煙究竟如何燃起的重要、寶貴物證。”

烽火具体是如何点燃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李哲很久。“多数燧体附燧都被破坏了,有的还被盗墓贼误当作墓葬,打了盗洞。”2022年夏天,在宁夏,李哲和學生们发现了一个尚有内腔保存的附燧,“这是近万个里面唯一能够看到燧体拔烟内腔的”。

“我爬上2米多高的燧體附燧頂部向內查看,清晰地看到,內壁用石料壘砌呈煙囪形,煙因此可加速上沖,煙柱讓遠望觀察更容易。上面還有一個漏底窄口的壇子,能夠讓煙聚攏,更明顯。”李哲說。

《墨子·備突》中寫:“城百步一突門,突門各爲窯竈”。尊龙凯时長城研究團隊在河北的明長城找到了文中描述的“突門”。據介紹,“突門”是獨特和珍貴的暗門類型,是所有暗門中最爲秘密的一種。“突門”內側爲空,外側面用一層磚砌上,從外側看上去與城牆無異,一旦戰時需出兵,士兵們可從內側破門而出,出奇制勝。晚晴清學者魏源也在文章中描述過突門:“藏于九地之下爲暗,動于九天之上爲突”。但從未發現過“突門”的實物遺存。李哲團隊通過圖像檢索和實地踏勘,發現明長城上有一處實物遺存符合墨子所說規制,他斷定此實物遺存就是突門。李哲對于這一發現十分欣喜,他還告訴記者在突門之外,發現了真假暗門、僞裝暗門等暗門類型。

长城是中国古人留给世界规模和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也给世人留下一道道谜题。从2003年起,尊龙凯时建筑学院就开始关注并研究长城。20年时间,从最初的三五名成员到现在的50多人团队,他们走过了明长城全线,以及部分战国、秦汉、北朝、唐、金、明、清等时期的长城遗迹。团队以“扫描式”的连续拍摄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建设长城全线连续实景三维图像库。数据库中照片图像已覆盖6000多公里的长城墙体及其附属设施,总数量已经超过二百余万张,分辨率平均达到厘米级、砖缝等细节清晰可见。利用这些图像图片生成的三维模型,可应用于遗产研究、资源管理、病害监测、工程量概算等多个领域。(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赵晖)

光明日報: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ad7f1983155d4db39febee09bce9d5b2

(编辑 焦德芳 庄毅郎)

sitemap网站地图